【天天热闻】东营市河口区:重科技促高效,盐碱变粮仓
2023-06-13 17:29:46    来源:中国日报网

连日来,在东营市河口区义和镇嘉和新村后夹自然村小麦集中收割现场,一眼望去,满目金黄,成熟的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杆,村民们在地里量地、装车……处处呈现出丰收的喜悦。

河口区,地处渤海之滨,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。近年来,河口区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责任,通过综合治理和种业创新,积极促进群众增收,蹚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、具有样板意义的新路子。今年,河口区小麦种植面积达21.84万亩,较去年增长45.76%,曾经的不毛之地正变成新绿洲。

过去的盐碱地变成了今天的“聚宝盆”,最受益的还是老百姓。“一亩地可增产50公斤!”田垄边,河口区义和镇种粮大户董占峰满心欢喜。


(资料图片)

挖掘盐碱地的增产潜力,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。距离嘉和新村后夹自然村10分钟车程的渤海圣丰黄河三角洲耐盐碱大豆产业创新中心,也呈现一番“希望”的场景。该中心主要承担盐碱地改良利用、耐盐碱小麦、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。走进试验站的院子,一片片麦田映入眼帘。麦田前方,近百个红色牌子很是惹眼,一块块红色牌子后长满了高矮不一的小麦。“这块耐盐碱地里长着的,都是正在展示和选育试验的耐盐碱小麦新品种,有近百个品种品系。望着金黄色的麦浪,我们仿佛听到了盐碱地里丰收的凯歌。”站在小麦试验田旁,高林总经理说。
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一直以来,河口区将种业创新作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“法宝”,积极推进“改地适种”向“改种适地”转变。常规杂交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往往耗时七八年甚至更久。“我们依靠技术手段和科技平台,可以加速育种进程。”高林说道。实践证明,“藏粮于技”,科学育种,就能更好地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,使盐碱滩涂渐成丰收沃野。

在河口区盐碱地上,除了有小麦这样的粮食作物,甘薯等特色经济作物也在蓬勃发展。行走在河口区义和镇大英村的田间地头,只见地里布满一行行深近6厘米、宽10厘米的小沟,一根根黑色管线伸进地头,根据作物株距设置的管线孔隙,采用“甘薯机械化结合双色膜下微灌”技术,将肥料随水输送至植株根系,使甘薯苗在田垄上盎然生长。

盐碱地综合利用,产业化是出路。盐碱地里有“大食物观”,河口区土壤盐碱化程度高,却也造就了农产品独特的品质,耐盐碱甘薯产业,是河口区发展盐碱地上的特色产业的一次成功的探索。“我们种出来的耐盐碱甘薯口感好,微量元素含量高,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。”慧海家庭农场农场主李慧说。

2020年,甘薯种植带头人李慧成立慧海家庭农场,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,进一步试验种植。10月份,山东省农科院在义和镇大英村组织“1593”杯全国甘薯优质高效竞赛测产验收,鲜食甘薯品种“济薯26”亩产达到3528.6公斤,创盐碱地优质鲜食甘薯单产纪录,也给河口区甘薯产业发展带来希望。

在不断地摸索下,甘薯种植的设备、技术愈加成熟。从实验种植到产业化发展,在黄河口这片盐碱土地上,小甘薯逐渐做成大文章,仓储、物流、销售链条不断完善,带动西韩村、寿光村、南李村等附近多个村庄发展甘薯产业,逐步形成规模化、标准化、机械化生产模式。

耐盐碱甘薯、耐盐碱小麦等盐碱地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,打开了河口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大门,河口区将持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,立足生态高效的原则,大力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,推动产业规模持续壮大、产业层次和效益持续提升,促进河口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。

来源:中国日报网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每体:法蒂不愿意交换到狼队踢球,巴萨放弃内维斯签约 今日热门
上一篇: 最后一页